百年巨匠第一季(下)

类型: 纪录片
年份: 2019
地区: 国内
简介: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百年艺尊(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银谷艺术馆联合摄制,中国民生银行独家赞助百集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是国内第一部大规模、全方位拍摄制作的关于20世纪画坛巨匠、艺苑大师、文坛泰斗的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以百集的规模拍摄40余位20世纪中国文艺领域的杰出代表。
打包价格:

节目还没有准备好,晚点回来再试试~

剧集列表

更新至 25 / 共80集)
由于版权原因,部分剧集暂时无法观看,请持续关注更新~~感谢使用爱奇艺!

分集剧情

  • 他在众人眼中是离经叛道的公子哥,却奇迹般地缔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美术教育的殿堂,将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带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崭新时代,他 就是刘海粟。

  • 1926年6月10日午夜一封从南京发出的通缉密令被火速送到了上海,密令的签发者是当时东南五省联军的总司令孙传芳,而密令上被指名通缉的人,正是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

查看全部剧集详情
  • 他在众人眼中是离经叛道的公子哥,却奇迹般地缔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美术教育的殿堂,将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带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崭新时代,他 就是刘海粟。

  • 1926年6月10日午夜一封从南京发出的通缉密令被火速送到了上海,密令的签发者是当时东南五省联军的总司令孙传芳,而密令上被指名通缉的人,正是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

  • 南洋,是刘海粟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驿站,在他的生命轨迹中烙下了与其相伴一生的声誉、爱情和友谊的印记。

  • 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发表,他借狂人之口,愤怒控诉两千年来的旧礼教是吃人的礼教,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 1898年,丧父之后刚刚17岁的鲁迅,艰难地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在故乡他已经成为一个边缘人,在家徒四壁,生计几乎无法维持。5月,鲁迅怀揣母亲东拼西凑汇集起来的八元川资,登上了离乡的小船,少年满怀悲壮。他后来说,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找别样的人们。

  • 从1920年开始,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六七所学校,相继聘请鲁迅为讲师和教授。他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在学术界颇受称赞,在文学界,他的影响已经是不可撼动的领袖地位。 鲁迅192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小说,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中国社会残酷的现实。

  • 阴郁的家庭,压抑的童年,阻挡不了一颗向往自由的心。他呼唤着天上的雷雨,把污浊的大地冲刷得干干净净;他就是《百年巨匠》曹禺。

  • 晚年的曹禺,沉浸在写不出作品的痛苦之中。他要把“人”探究清楚。他深信:向往着光明的思想才能使人写出好东西来。卑污的灵魂是写不出真正的人会称赞的东西的。

  • 立志改造社会的聂耳,1928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毕业前夕,得悉他有被捕的危险,在其家庭的帮助下匆匆逃离昆明,到达上海。在很低收入情况下,聂耳坚持学习外语和音乐。失业后,他报考大名鼎鼎的“中国流行音乐之父”黎锦晖旗下的练习生,黎锦晖慧眼识英才,破格录取他为乐队练习生。在练习生们纷纷被大上海的繁华吸引而吃喝玩乐的时候,聂耳始终坚持严格训练自己的音乐技巧。

  • 聂耳沉沦过,迷失过,但要改造社会的初心,使聂耳坚持回到自己理想主义者的轨道。 1935年初,聂耳以自己倔强的性格、斗争的精神,对祖国的担当,完成了《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工作。随后,他又和当年昆明一样,上了抓捕名单, 他不得不离开上海,拟途经日本赴欧洲和苏联考察、学习。但不幸,以23岁的年纪亡故于日本藤泽市海边。

  • 清俊儒雅是大多数人看到音乐家冼星海形象后的直观感受而“星海”这个充满浪漫诗意与想象力的名字更容易让人联想他,要么出身于名门望族,要么诞生于书香门第,而实际上冼星海没有跟人拼爹的资本。 他的父亲在他出生前六个月就已经去世,他甚至比很多底层百姓都不如,他来到这个世界时都不在陆地上,冼星海诞生在一艘破烂渔船里,1905年在深夜海浪的怒吼声中,三十五岁的母亲凭一己之力忍着剧痛 生下了冼星海,母亲后来讲那天除了星星和大海她身边一无所有因此就给儿子取名“星海”。

  • 舒同从小痴迷于写字,十几岁就能题写榜书。因张贴革命文章被通缉多年。参加红军后,在反围剿中书写标语深得赞赏。毛泽东称他为马背上的书法家,并请他为抗日军政大学题写校名。

  • 舒同出生入死一路奔波,常常在事业巅峰时迅速跌落到谷底。极度郁闷时,只有在书法中得以平复。1981年,舒同当选中国首届书法家协会主席。舒体字开发安装在电脑,他的书法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应用。

  • 石鲁是中国美术史上顶天立地的人物之一。 石鲁原本是四川人,21岁就投奔延安,在这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石鲁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画笔,跟随那支红色的队伍,发展壮大,走出山沟,取得全国胜利。朝气蓬勃的延安时代,创造了一代人的理想,塑造了一代艺术家,也让石鲁与陕北黄土高原结下不解之缘,他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后来的许多创作灵感,都来自这片荒凉贫瘠又充满生机的土地。如果没有黄土地,没有十年延安艰苦岁月的经历,也就没有石鲁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真挚的艺术观,没有他后来作品中饱满的激情和豪放的气魄。

  • 石鲁是从延安走出来的画家,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座丰碑。这一年,石鲁30岁。从延安来到西安,年轻的石鲁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出席了全国第一届文代会,并参与筹建西北美协。人们不会忘记,正是石鲁让“长安画派”掷地有声,影响深远。或者说,“长安画派”因石鲁的出现,在中国美术史上谱写了新的光辉。 如果说长安画派里边儿赵望云是开创者,那石鲁是旗手,也是个实践者更是个勇于创新的一个大艺术家。 那么在1959年国庆期间,《转战陕北》和石鲁的另一幅作品《延河饮马》分别耸立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一代艺术巨匠的画坛地位已然确立。这一年,石鲁40岁,同时又因为什么一代艺术巨匠从巅峰到癫疯的呢?

  • “冯门九子”是石鲁后期经常留在字画上的“印章”之一,意在表明自己的身世——本名冯亚珩,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松林湾冯家后代,在同辈中排行老九。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用作品照亮自己的名字,而不是用名字照亮作品。 在创作上他将写实的水墨人物画,改得复杂而神秘。石鲁艺术生涯中一批奇特的神秘主义作品就此产生,这批为数不多带有超现实主义倾向的神秘作品,尽管有些离奇荒诞,但被人评价为“野、怪、乱、黑”的石鲁美学由此达到一个巅峰。 然而多少年来,人们一刻也不能忘记他:一位艺坛怪杰,一位不屈的战士,一位狂放不羁的酒仙,一个不灭的英灵。

  • 蒋家在泸州本是三大书香门第之一,而到了蒋兆和父亲这一代,入仕无缘,坐吃山空,家境逐渐败落得以接触底层人物,他们的身影深深地烙在蒋兆和的心里,那一幕幕的悲惨生活,却深深地烙在他的记忆深处。从泸州到上海,从上海到南京,年轻的蒋兆和一直沿着长江求生求学,两岸人民的艰难民生和各种绘画理念,悄悄地在他身上融合。后来有评论家这样写道:如果说高尔基是在伏尔加河上成长起来的话,那么,蒋兆和就是长江之子。

  • 蒋兆和晚年在回忆《流民图》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我去了法国,我画不出《流民图》。如果我去了延安,我画不出《流民图》。如果我去了重庆,我画不出《流民图》。《流民图》是只有在沦陷区才能产生的作品。” 这似乎正应了那句古诗: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 蒋兆和一生中多次搬家。复兴门外大街13号楼,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站。岁月无情,老年的蒋兆和已经失去了踏访现实生活的能力,心境变得通达平和。 一生都在表现“现实主义”的蒋兆和,沉浸于历史人物的深度追问,找回一个真实的自我。蒋兆和晚年的古人作品非常丰富,他研究古人的命运,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凭借才华横溢的艺术想象,让一个又一个的古代人物重现在我们面前。

  • 李苦禅出生在山东省高唐县李奇庄,他原名不叫李苦禅,叫李英杰,字超三。 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是李英杰一生中将要遇到的、并对他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三位画坛大师. 在1924年白石老人感叹地在他出版的诗集上写道:“余初来京师时,绝无人知,独英也(即李英)欲从余游。”一个“绝”字,一个“独”字,证明了李苦禅成为齐白石的第一位入室弟子。

  • 上个世纪30年代,李苦禅的艺术创作犹如井喷,艺术个性初见端倪。这幅《竹荷图》获得了齐白石老人的高度评价,老人在画上提到:“苦禅仁弟有创造之心手,可喜也!美人招嫉妒,理势自然耳。”

  • 生活磨砺着李苦禅,李苦禅的艺术上在磨砺中成熟,个人画风已然形成,步入了艺术上的高峰期。坎坷的生活经历,传统绘画艺术的滋养,使他各方面的修养深厚博大,造就了他奔放奇纵、雄强豪放的画风。 墨竹,中国文人画的一种标志,它寄托着气节,在李苦禅笔下,成为了中国人百折不挠的讴歌。

  • 这位老人名叫郑闻慧,今年87岁。退休以后,她一直在写回忆录,纪念她的丈夫。 郑闻慧的丈夫叫黄胄,已经去世多年。黄胄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他是那样的著名,以至于毛主席对他有过这样的评价:黄胄是新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有为的画家,他能画我们的人民。

  • 在黄胄的一生中,曾七次到新疆,创作了大量的速写和水墨作品。速写在黄胄的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他通过速写,把生活中鲜活的人物事迹记录下来,丰富他的创作主题、人物形象和与此相关的社会环境,创作时呼之即出、得心应手。在他看来,一个画家,如果离开了生活,不在生活中收集素材,他的作品就会失去光彩。

  • 艺术来源于生活。此时的黄胄已与毛驴共同生活了六年,长时间看驴、放驴、与驴为伍、以驴为友、和驴对话,驴,已是黄胄生命的一部分,因此,黄胄顺理成章地创作了一幅以驴为主题的作品《送粮图》。

收起
爱奇艺号

百年巨匠官方

1.2万人已关注

+关注
更多> 纪录片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