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忆

类型: 纪录片 社会 历史
年份: 2012
地区: 国内
简介: 《北京记忆》是全景性反映北京改革开放全过程的大型纪录片。然而由于本片采用了独特的视角——选定“记忆与城纪”错落有致的表现平台,既有宏大的背景,又充满个案的生命体征。 大时代与小屋檐的画面编织,反映出了人们对改革给生活带来变化的真切感受,体现了编导主创人员的追求。 《北京记忆》整合30年年轮中的公共记忆和各阶层人士的亲历往事,描述和纪念这一段历史,表现改革开放30周年之宏大历史背景的同时,更应注重讲述北京人特有的记忆,在往事回溯中北京独具的城市气质和变革历史。显现本片的资源优势和文献价值。
打包价格:

节目还没有准备好,晚点回来再试试~

剧集列表

(共15集)
由于版权原因,部分剧集暂时无法观看,请持续关注更新~~感谢使用爱奇艺!

分集剧情

  • 这是被许多人遗忘了的画面——安东尼奥尼镜头下沉闷的北京,色彩单调的北京,封闭的皇家园林,然而,人们心中对变革的广泛期待逐渐明朗起来,同时激发出人们改变生活的强烈愿望。

  • 改革初年重新燃起生活热情的北京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感到一种困窘。大锅饭体制下服务人员的傲慢与冷漠,给北京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查看全部剧集详情
  • 这是被许多人遗忘了的画面——安东尼奥尼镜头下沉闷的北京,色彩单调的北京,封闭的皇家园林,然而,人们心中对变革的广泛期待逐渐明朗起来,同时激发出人们改变生活的强烈愿望。

  • 改革初年重新燃起生活热情的北京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感到一种困窘。大锅饭体制下服务人员的傲慢与冷漠,给北京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 在风俗、观念开始发生巨变的北京老城,钟鼓楼的红墙灰瓦,穿越岁月烟尘,存储着每一种显性和隐性的变化。大杂院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

  • 北方人民长期的保守的生活规律,导致长期以来,北京的夜萧疏寂寥,与首都的地位极不相符。本片的画面从80年代初骡马街的灯火夜市开始…

  • 20世纪80年代,戏剧回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种日常生活折射了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而世俗生活原生态在舞台的呈现,让北京的观众感同身受。

  • 前门的北京首家“肯德基”开业,北京人的饮食口味的逐渐丰富;城市生活供应开始进入市场调节的时代,市场上蔬菜种类增多,冬储大白菜由“当家菜”沦落为“爱国菜”。

  • 财富和物质的梦想与自我完善的精神追求,使得北京人更加憧憬外面的世界。“倒爷”,这个词汇凝聚了一段时期中国民间边境贸易繁荣的非常记忆。

  • 曾几何时,四合院作为北京最典型的民居样式,留存了浓厚的生活韵味。不过,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四合院变成了拥挤简陋的大杂院,成为一种令人无奈的现实。

  • 30年来,北京城市人口已经从1978年的872万,发展到2008年的1743万。市场经济大潮使社会环境日益宽松,户籍已不再成为制约人们选择生活地点的障碍。

  • 1986年,孙寅贵花9600元购买了一辆菲亚特126P车,成了北京第一批私人购买轿车的车主之一。但当时,还有不少人认为开私家车是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 1978年,中国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还不到0.5部,打长途电话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的马路上还没有多少车辆行驶,一入夜,整个京城就变的特别安静。

  • 年夜饭到饭店去吃了,庙会普遍恢复了。传统的回归和革新交织,使1990年代中期的北京,色彩丰富起来,人心敞亮起来。

  • 现代北京的三大标志性地带——东区CBD、西区中关村和中部金融街,逐渐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生活的示范区,带动北京实现历史性的城市升级。

  • 北京的路,从清末第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经过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大规模的城市道路建设,到初步建成一个现代化城市道路系统,走过了百年时光。

  • 北京新的标志建筑——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等,与纽约帝国大厦、巴黎埃菲尔铁塔等大都会标志性建筑一样,印证了城市文明进程。

收起
更多> 纪录片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