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中医篇之京城四大名医

年份: 2022
地区: 国内
简介:《百年巨匠》是中国第一部聚焦20世纪为中华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师巨匠的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2021年4月《百年巨匠》项目被列入由中办、国办组织实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项目,《百年巨匠》项目连续两年入选中宣部(国新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项目;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项目、“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庆祝建党一百周年”重点纪录片。《百年巨匠——中医篇》的拍摄旨在纪录他们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故事,展示近现代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历史,将先贤们的高明医术、高尚医德和为民族医药传承创新而作出的巨大功绩,镌刻在中华文明历史的丰碑上。
打包价格:

节目还没有准备好,晚点回来再试试~

剧集列表

(共8集)
由于版权原因,部分剧集暂时无法观看,请持续关注更新~~感谢使用爱奇艺!

分集剧情

  • 1870年,萧龙友出生在四川雅安学署,随祖上入川后定居三台县,萧龙友5岁开始,每日诵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及诗赋名帖、《昭明文选》。13岁,中医常用的名方和药性、歌诀,已能倒背如流。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萧龙友年甫弱冠,即于“全蜀学生三万人中”脱颖而出,为成都尊经书院词章科录取。 1897年,萧龙友入京为官,拜访京城名医,研究医术。 后在山东为官的12年里,先后在淄川、嘉祥、巨野、济阳等地任知县知府,他亲政爱民,至今留有政声。 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萧龙友却在这一年的冬天,写下了《息园医隐记》,流露出想要弃政从医的想法。

  • 1928年,萧龙友58岁,正式弃官行医。他自号“息翁”,以示对政治仕途的不为,而将中医大夫作为自己余生的职业。 3月17日,全国中医界代表在上海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集会。这就是中国近代中医史上著名的“317事件”,它迫使当局收回成命,使中医免遭官方之禁。萧龙友愤慨之极,把目光转向了中医教育。 1930年,以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为首的北平地区享有崇高声望的老中医联合京都中医界名流共同倡议设立“国医学院”,最初命名为“北平国医学校”后改名为“北平国医学院”。 新中国百废待兴,对中医药事业大力支持。萧龙友作为中医界威望极高的人物,担任了全国第一届、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任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作为中医学家,担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萧龙友为历史第一人。萧龙友,提出的设立中医学院及中医大学、培养中医人才,为全国四所中医院校和中医科学院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查看全部剧集详情
  • 1870年,萧龙友出生在四川雅安学署,随祖上入川后定居三台县,萧龙友5岁开始,每日诵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及诗赋名帖、《昭明文选》。13岁,中医常用的名方和药性、歌诀,已能倒背如流。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萧龙友年甫弱冠,即于“全蜀学生三万人中”脱颖而出,为成都尊经书院词章科录取。 1897年,萧龙友入京为官,拜访京城名医,研究医术。 后在山东为官的12年里,先后在淄川、嘉祥、巨野、济阳等地任知县知府,他亲政爱民,至今留有政声。 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萧龙友却在这一年的冬天,写下了《息园医隐记》,流露出想要弃政从医的想法。

  • 1928年,萧龙友58岁,正式弃官行医。他自号“息翁”,以示对政治仕途的不为,而将中医大夫作为自己余生的职业。 3月17日,全国中医界代表在上海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集会。这就是中国近代中医史上著名的“317事件”,它迫使当局收回成命,使中医免遭官方之禁。萧龙友愤慨之极,把目光转向了中医教育。 1930年,以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为首的北平地区享有崇高声望的老中医联合京都中医界名流共同倡议设立“国医学院”,最初命名为“北平国医学校”后改名为“北平国医学院”。 新中国百废待兴,对中医药事业大力支持。萧龙友作为中医界威望极高的人物,担任了全国第一届、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任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作为中医学家,担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萧龙友为历史第一人。萧龙友,提出的设立中医学院及中医大学、培养中医人才,为全国四所中医院校和中医科学院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 施今墨少年时期跟随舅父系统学习中医。在庚子事变中感受到了国家民族时逢艰辛,青年施今墨投身革命,用二十年的社会实践反哺对中医的感悟。在四十岁时施今墨弃政从医,在二三十年代率先尝试了一系列对中药工业化的改革,并第一个开办中医院。在国民政府试图废止中医的提案下,他将中医药教育作为了自己一生的事业。

  • 华北国医学院的建立、教学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停办。施今墨坚持对中西医进行融合尝试。在建国以后,施今墨受唯物主义影响,提出中医科学化,中药工业化的理念,多次将验方献出,交给同仁堂制作中成药,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做出贡献。其谦虚谨慎的医德医风流传至今。

  • 少年孔伯华在16岁时就坚定了梦想——成为一名救民于水火的医生;可惜他生长在世代为官之家,是孔子的74代长孙,想要学医的愿望将会迎来巨大的阻力。而他痴心不改、毅然离家,历经十年求学锤炼、终有小成。此时的他用实力迎来了命运的垂青,成为了北京外城官医院的一名医生。在这里,孔伯华将打开医患世界的大门,精进医术、终成一代医家巨匠。

  • 此时的中国内外交困、时局动荡,已成为名医的孔伯华心系国家命运,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在业务上,他创制国产宝丹丸抵制畅销日货;在国弱自卑、中医式微的情况下,他力挽狂澜、救中医于灭顶之灾;在同行痛惜中医人才后继乏人之时,他倾尽家资办学育人、不计代价,并在战火压力中始终保持民族气节。一代巨匠孔伯华的果敢与担当终将载入百年永恒!

  • 汪逢春生于江苏一望族大户,早年即拜吴中名医艾步蟾门下,学习歧黄之术。壮岁赴京,于法部谋得一职,期间亦师从太医力轩举,医术日益精进。辛亥革命后,清廷更加岌岌可危,官路暗淡的汪逢春决定辞去官职,于北京前门外五斗巷内开设医寓,佛心仁术,医名满京华。 救济贫困病患,被戴笠、吴佩孚请去看病,抗议政府对中医的废止,办校讲学……1935年,汪逢春与施今墨、萧龙友和孔伯华一起被推荐为北京首次中医考核的主考官,他们由此被人们称为“北京四大名医”。

  • 1939年,汪逢春作为主编在北京创办了《北京医药月刊》,以“发扬国医国药”为宗旨。不止如此,汪逢春还于1940年创办“北京医学讲习会”,授课内容不囿于一家之言,也常请西医切磋学问。他教学甚严,“选配道地,如法炮制”,要求学生既明医理也明药理。老北京人常说,“丸散膏丹同仁堂,汤剂饮片鹤年堂”,汪逢春的弟子将其诊方收集成册为《丸散膏方底薄》,从中也可窥得一些他用药特点。 1949年一代名医汪逢春,于打坐中仙逝,享年六十六岁。四十九年行医济世,汪逢春秉以仁心仁术,将中医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收起
爱奇艺号

百年巨匠官方

1.2万人已关注

+关注